编者按:20余载光阴,初心未变。为进一步凝聚增强学院师生、校友对学校的归属感,充分展现校友在求学、工作和生活中的珍贵记忆和心得感悟,特别是生动呈现校友在毕业后扎根基层、励志图强、创新创业的感人故事,特推出【校友故事汇】专栏,寻找最美的元培记忆,旨在展示广大优秀校友成长成才故事,树立典型、汇聚人心、传递力量,鞭策和引导今日学子学习先进、扬名争先,践行元培精神。
朱佳莉,学院2021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优秀毕业生,她的求学与成长之路充满了奋斗与坚持。在校期间,荣获国家奖学金,连续三年综合一等奖学金,省、市级各类奖项10余项,荣获优秀班干部、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学干部、院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作为中共党员,她曾担任分院党员之家主席、辅导员助理、学委等职务,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更在实践中锤炼了自我,展现了卓越的组织与领导能力。毕业后,考入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现为一名人民教师。

党务工作的坚守与热爱
初入元培,朱佳莉被党员之家深深吸引,她认为这是一个既能锻炼自己又能靠近党组织的地方。在党务工作中,她始终秉持着求真务实,心中有党的原则,尽心尽力地完成每一项任务。她深知党务工作必须务实,要做个有“心”人,即专心、入心、用心、虚心、贴心、放心。这份热爱与责任,让她在党务工作中不断成长,也让她对党组织有了更深的感情。
竞赛之路的拼搏与收获
朱佳莉曾是学院第二届“星星之火”团队的一员,她带领这支团队凭借刻苦的钻研精神、扎实的知识储备、机智的临场反应与默契的团队合作,在20支来自全省顶级参赛团队的浙江省第二届“卡尔·马克思”杯大学生知识理论竞赛决赛中,发挥不畏强手、不惧挑战、敢打敢拼的精神,以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摘取一等奖,创造了学院省级理论知识竞赛中最佳成绩。正是凭借着这种勇于拼搏的精神和永不服输的底气,让她在研一时主动报名参加“卡尔·马克思杯”思政理论知识竞赛,并再次荣获一等奖。这份荣誉背后,是她刻苦钻研、扎实知识储备与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

跨考之路的决心与坚持
尽管朱佳莉学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但在党家的工作和“卡尔·马克思杯”知识竞赛的经历中,储备了不少相关的专业知识,逐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家人与老师的鼓励下,她决心跨专业选考马克思主义理论方向的研究生。
备考历程自然是乏味的、艰辛的,因为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考研路上有三难:难在培养专注力、难在坚持不懈、难在克服害怕失败的心理。朱佳莉有自己的法宝,一是要相信自己,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与持之以恒的努力;二是抱着努力过便无悔的心态,即使面临失败的可能性,也要以“即便真的失败,也能在过程中收获新知,还可以再次尝试”的态度去面对。最终,她一战成硕,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教师生涯的初心与追求
成为教师后,朱佳莉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会时常思索如何精准把控教学节奏,如何真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面对这些挑战,她也曾深感困惑。此时,她会想起在自己在元培求学时,老师们总是会以无限的耐心,给予她悉心的指导和鼓励。渐渐的朱佳莉在教学实践中也学会了如何用心倾听学生的声音,将情感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在业余时间,她积极参加各类业务培训,注重与同事之间的交流,通过相互学习和讨论,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她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递爱与希望,渴望成为那些还在淋雨的孩子心中的那把伞,为他们种下梦想和希望。她深知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职业,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汲取优秀的教育教学理念,勇于自我反思与总结,保持教学的鲜活与深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向成为“四有”好老师靠近。

对学弟学妹的寄语与期望
作为元培学子,朱佳莉对学弟学妹们寄予厚望。她建议,有意投身教育事业的学弟学妹们要趁早明确规划,主动学习,夯实基础;有意考研的学弟学妹们要确认目标、持之以恒,不要失去前进的动力,即便面对跨专业考研的压力,也要在漫长的考研生涯中稳住脚跟。同时,她也鼓励大家珍惜大学四年的每一段经历,相信人生有无限可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少挑战与困难,都要保持初心、勇敢前行。
朱佳莉的故事是元培学子奋斗与成长的缩影。她以热爱为舟、以责任为帆,驶向了教育的彼岸。愿每一位元培学子都能像她一样,保持初心、勇敢前行,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经济管理分院 校友办 沈立、周叔炜/文 照片由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