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余载光阴,初心未变。为进一步凝聚增强学院师生、校友对学校的归属感,充分展现校友在求学、工作和生活中的珍贵记忆和心得感悟,特别是生动呈现校友在毕业后扎根基层、励志图强、创新创业的感人故事,特推出【校友故事汇】专栏,寻找最美的元培记忆,旨在展示广大优秀校友成长成才故事,树立典型、汇聚人心、传递力量,鞭策和引导今日学子学习先进、扬名争先,践行元培精神。
姜淑珍,学院翻译专业2019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曾任写作社社长、“ESE”享说英语社主教练,连续三年荣获浙江省政府奖学金、综合一等奖学金,被授予浙江省优秀毕业生称号。其后,她考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进行硕士阶段学习,获得国家奖学金、综合一等奖学金等荣誉。硕士毕业后,她成功申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进行博士阶段学习。她在迷茫中前行,在前行中探索,在探索中追光,在追光时敬畏。不论是本科阶段,亦或是研究生阶段,她都是思想上的悲观者、行动上的乐观者,在心里设立底线后,便只顾风雨兼程。她努力做到规划合理、目标明确、脚踏实地、谦虚向上,虽挫折常有,但她坚定不移。她希望在博士就读期间,也能继续保持平静,专注科研,贴着地面前行,不在云端跳舞。

硕士毕业照
初生牛犊不怕虎
作为大一新生的她不知者无畏,勇往直前。刚步入大学校园不久,便毫不犹豫地报名了浙江省“新星杯”教师技能大赛,经过层层选拔的她才突然意识到自己身边都是高年级的学长学姐。在身边同学未战先馁的情况下,她精确分析自己的优劣势,“高年级同学专业知识强,但我时间多呀!”历经几个月的赛事,她观看教师赛事积累经验,不断打磨课件,近20分钟的说课不知练习了多少个晨昏日夜。从容应战的那一天,当所有人都准备为高年级同学喝彩之时,她被宣布为最高分获得者,赛场顿时寂静无声,片刻后掌声雷动,赛事更是经浙江新闻报导(《在校非师范生走上讲台 模拟课堂上一展“教师梦”》)。不惧外声,规划合理,是她从容应战的底气。

浙江新闻:在校非师范生走上讲台 模拟课堂上一展“教师梦”
探索者朝气奋进
曾经胆怯自卑的她想变得自信乐观、内心坚强。有什么办法既能同时磨炼性格又能加强专业能力呢?她选择参与专业竞赛。写作竞赛锤炼思维,演讲竞赛历练胆量,口译竞赛锻炼专注,数模竞赛训练合作。文章从结构松散到环环相扣,台风从战战兢兢到从容不迫,言说从磕磕绊绊到逻辑自洽,交流从拖泥带水到简洁高效。曾在暗夜里蓬头垢面改稿,曾在赛场上意气风发演说,曾在论坛里真诚虚心求教,曾在教室里跨专业辩论切磋。经历过低谷,也享受过高光,不论结果,但求勤勉,写作老师曾评价她,永远相信没有努力做不到的事!本科期间多次荣获省级、国级专业竞赛的她,朝气奋进,目标明确。

第二十三届中国日报社 “21世纪·可口可乐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
追光者摸索前行
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她不断思考、不断交流、不断表达。校园的学术资源丰富,她得以阅读各类文献资料,从各类文章中吸取观点,与各种朋友交流困惑,听各类老师传道受业。遇到学术问题时,她寻根究底,因百家争鸣而眼花缭乱,因思路梳理而逐步清晰;需要学术讨论时,她多方交流,与同学分享观点体会,互相挑刺答疑;想要学习经验时,她积极沟通,与老师讨论选题思路。为寻求更多的交流和学习机会,她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暑期研讨会,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老师、学生互动交流,看到自己的局限,学习他人的思维方式。
修完硕士课程的她想攻读博士继续学习。她牢记老师教诲,“读博不是去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博士,而是在读博之前已经掌握了作为博士所需的能力。”她往返于两个校区之间,坚持旁听了一学期的博士研究生课程。课程期间,拜读过课程老师自研究生以来所有的学术文章,惊叹于各位老师几十年如一日的科研深耕,深刻感受到科研工作所需的执著与专注。深感自己眼界与能力的局限性,她脚踏实地、摸索前行、拓展新知。

摄于写作间隙
科研人匍匐前进
她对深度知识愈发向往,专注学术科研。她已成功主持校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两项,努力夯实科研基础。其首篇实证论文发表,历时两年,缓慢而艰难,修改数十次也未曾放弃。选题数易、检索枯燥、数据庞杂、模型重建、期刊连拒,屡屡受挫,习惯站在赛场聚光灯下的她成为了在黑暗中不知所措的摸爬者。稿件被接收的那一晚,她彻夜未眠,然激动过后,仍需回归平静,继续沉寂前行。何谓科研精神,何谓甘坐冷板凳,她仿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科研经历让她贴着地面前行,而不在云端跳舞。
她曾以为批判精神是独到利器,对一些文章不以为然,深度的科研参与削减她的偏激,打磨她的棱角。她开始明白,为赞扬而赞扬有待考量,为批判而批判亦是极端,看到科研人的艰辛,看见科研工作的贡献,明白贡献多少难以轻易衡量,学会多角度多维度分析探讨,为提升科研质量而批判,是为批判精神。在科研立项申报时,自以为写作能力良好的她却只能草草挤出几行字,在导师帮助之下,在静心研读相关人文社科课题申报书籍之后,才循着前辈的方法论慢慢有了进步。她也曾信心满满地将论文初稿交给导师,收到满是红色批注的她一度崩溃,几个礼拜不敢再打开初稿文件。为给自己树立信心,她幽默安慰自己:“老师批评的是文章,和我本人有什么关系?”深度参与过科研工作之后,她更加懂得谦逊,愈发明白任何看似微小的贡献也是科研人几个月甚至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努力成果。科研经历让她谦虚向上,让她懂得如何理性思考、如何真正看见。

摄于广外图书馆
“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可以有使命感”,姜淑珍表示,感谢帮助和支持的家人、恩师、同门、朋友,觉得自己是受到帮助的幸运者,也想继续帮助他人。科研是她帮助他人的方法,她想继续探讨有意义的话题,持续做有意义的文章。她勉励自己,沉住气,一直走,在沉寂中发光,在寂静中前行。
(语言文学分院 校友办 宣页沁、周叔炜/文 照片由本人提供)